发新帖
时空

买前三思:这些降噪耳机花钱可能降了个寂寞

1楼 时空
上一回机哥写过,降噪耳机上热搜,是因为部分降噪耳机戴久了,会产生耳朵发炎等问题。
这两天降噪耳机又出现在新闻里,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降噪实力。
居然有五成降噪耳机的降噪量不够,也就是说,我们花钱买个耳机为了降噪,很可能降了个寂寞,效果不够好。
具体这个50%是怎么的来的呢?机哥仔细看了看报道,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做的一次测试,囊括了市面上常见的60款降噪耳机,最终得出的结论。
60款降噪耳机来自47个企业,包括35种入耳式耳机和15种头戴式耳机,价格范围是199到3000元。
在测试过程中,测试人员会给人耳模型逐渐放出一百分贝总噪音量。
接着用专业仪器,对比噪音曲线和降噪曲线。
看,降噪效果一般的曲线长这样。
好理解,降噪曲线跟噪音曲线挨得比较近,就说明它根本没怎么降噪嘛。
测试标准是,如果耳机主动降噪的音量低于10分贝,就可以认定它的降噪效果不好。
结果,60副耳机中,有30副的降噪量都不足10分贝。
“五成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”的结果,就是这么得来的。
而且嚯,测试人员发现另外一个大问题,那就是「虚标」。
简单说,就是原本并不支持主动降噪的耳机,却虚假宣传说自己能主动降噪。
有这样虚标问题的耳机,占了被测产品的将近四成。
测试人员还提醒大家,老生常谈的问题,即使是降噪耳机,也不能一天24小时挂耳朵上,得控制时间。
举个栗子,在80分贝环境中,每天用耳机听声音的时间,最好控制在8小时内。
一旦这个环境噪音增加,即使只增加3分贝,那每天用耳机的时间竟然需要成倍缩短,只建议用耳机4小时了。
幸好我们平时所处环境,比如办公或者在路上走,基本上没有到80分贝那么夸张,除非在地铁等交通工具中,所以通勤时间长的小伙伴们需要更留意。
好吧,最关键的问题来了。
五成耳机降噪量不足,具体是哪些品牌的耳机,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中招呢?
在这回的报道中,机哥没找到具体品牌,可能具体报告出来还需要一些时间?
但不要紧,机哥找到靠谱途径,里面也有关于耳机降噪的详细对比测试。
有个小程序名叫「消协帮你选」,其中有许多检测报告。
这些测试报告,可以说是机哥能找到比较权威的了,都是由各地消费者协会在做。
各地消费者协会针对某一类商品,集齐各大品牌,逐项逐项做测试。
测试完后,会在这个小程序里把试验报告完完整整地列出来。
好家伙,摆出了写论文的架势。
从样品数,到项目背景、试验主要结论,都列得很详尽。
除了小程序里图文并茂展现的,还把原始的试验报告放了出来,点进去收获更多细节。
跟一般的质检报告不同,在“消协帮你选”小程序中,更多地是在做横评。
把同类商品放在一起测质量,优缺点罗列出来,简直能治好选择困难症。
不仅测试结果详细,测试的商品种类也是分得非常细致。
你能想到的、不能想到的日用品,几乎都能在上面找到试验报告。
连打底裤、丝袜都有......
还有床上用品测试,从身上穿的,到每天要用的,通通囊括。
值得夸夸的是,测试内容一直在更新,简直是及时雨。
去年疫情袭来,马上就有洗手液和消毒湿巾的评测。
机哥看到一个细节挺感动,专门有儿童用品、母婴用品区,真呵护祖国花朵。
当然,看过一通后,机哥回到最关注的电子电器区。
在电子电器区里,各地消协也是很能整活,挑过不少日用电器做测试。
小厨神们最爱的厨具:
这两年风头正旺的蒸汽拖把:
电动牙刷也有。
机哥前文讲的耳机,更是测了好几回。
在小程序中输入关键词“耳机”,会得到两种结果,一边是比较试验的报告,另一边是具体到某个产品的相关信息。
比较试验会根据不同主题,给被测对象打分。
最好的有五颗星,差的两颗星。
具体这些星级怎么评定来的,戳每个产品详情页就能看到。
在详情页中,会列出品牌、型号和价格,购买地点都标了出来。
接下来,就是各项测试参数。
同样,这些检测项的结果,都是用星级展现,比较简明易懂。
如果想深挖这些参数具体是什么意思,以及更详细的测试过程,就要戳试验报告原文看。
原文的画风,是这样:
不多,但把所有被测耳机放在同一个画面,还是有点震撼的。
检测报告更多的是文字,刚才看到的那些星级评定,就是文字的简化版。
包括续航也有测试,机哥看了分外亲切呀。

在这份报告里,同样有关于主动降噪效果的测试。
结果是BOSE的某款降噪效果最好,苹果和索尼紧跟在后。
还有另外两份关于耳机的对比检测,有兴趣的机友可以自己到小程序里看。
至于手机嘛,倒是没搜到检测报告,只搜到关于手机配件的。
机哥猜啊,各地消协就算要测,也不会像数码博主那样具体每个机型慢慢分析。
而是依旧横向比较,可能是提炼出手机的某个功能点,再统一测试。
21年7月19日11时49分
安卓中国官方账号
优质数码领域创作者

1楼 发布于:2021-7-20   |   查看数:0   |   回复数:0

时空资源分享群